石板冲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石板冲乡中心学校(德育论坛材料)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仅由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4岁以下的儿童。石板冲乡位于裕安区西南,老淠河上游,距六安城区约35公里,辖9个行政村,85个村民组,人口2.8万,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1.06万亩,林地3.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是国家级贫困乡
全乡现有农村留守儿童2020人,占儿童总数的68%,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131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6.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9月,我们以“文明创建”活动为平台,在全乡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希望通过对留守儿童各种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全乡留守儿童,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间插对一些特殊事例的访谈。我们在九公冲村、龙湖村、陶冲村、赵湾村、苏冲村、林湾村、砚瓦池村、前厂村等随机抽取30-4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抽样239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8.7%。同时,为获得比较效果,我们在各乡村等量抽取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进行相同问卷的调查,共获得问卷231份,有效问卷229份,有效率为99.1%。被调查儿童年龄为6—14岁,其中每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数所占百分比基本相同。
二、调查项目
调查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1、没有(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2、很轻(2分):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影响轻微。3、中度(3分):自觉有该项症状,有一定影响。4、偏重(4分):自觉常有该项症状,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5分):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
三、结果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心理问题各项均高于后者,尤其在强迫症状和敌意等项目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差异尤其明显。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儿童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
四、对策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建议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尽快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这些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二)动用学校的各种积极因素,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从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
2、鼓励留守儿童多与爱学习、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交朋友,有心里话可以向朋友倾诉,从而缓解因缺少家庭温暖而出现的孤僻心理。
3、学校配备留守儿童的“兼职爸爸”、“兼职妈妈”,与他们交朋友。多关心、鼓励、爱护他们,让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还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排解心中的困惑。
4、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组织他们参加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阅读优秀人物传记,了解名人成长的经历。给他们搭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平台。使他们在相互鼓励相互搀扶中摆脱烦恼,精神愉悦。
5、学校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教给他们自我发泄、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老师要用具体事例引导留守儿童学会自我控制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遇到烦恼、感到胸闷乏力、恐惧害怕、产生幻觉时,可以通过自我发泄,比如在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对着假想的敌人拳打脚踢等。遇到不顺心的事多往好处想,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烦恼,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
7、学校要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亲情视频”,使他们能经常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看到他们的容貌,让他们觉得父母虽远犹近,父母就在身边。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
8、学校举办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培训班。传授如何与孩子相处和怎样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对孩子宽严要适度,既是他们的长辈,也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加强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消除隔阂,消除误解。让孩子感到温暖,远离孤独。
9、当地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利用新农村建设之机,成立“留守儿童之家”。通过献爱心,在社会上营造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浓厚氛围。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使他们的身心不受到伤害。让留守儿童处处感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三)动用社会力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成为寄宿生,朝夕与同学相伴,使他们融入到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从而排解掉孤独和寂寞。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2、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区域,集中建立一批留守儿童的托管中心或管理机构,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学校施教,机构监护,各施其职,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3、即集中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电话、传媒等多个媒介,大力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平台和交流渠道,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由实物和金钱的帮助转化为项目化、信息化的帮扶。
总之,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显性问题,而且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留守儿童当作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来加以建设。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留守儿童作为农村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农业生产未来的接班人,农民生活希望的寄托者,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全民努力,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让祖国的明天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