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石板冲乡中心学校网站!
首 页 > 家长学校 > 教子有方


“家庭教育”和“亲子教育”的区别

【字体: 】【2010-12-31】 【作者/来源 中心学校】 【阅读: 次】 【关 闭
 
         “家庭教育亲子教育的区别
 
  我们先借助一个旁证来印证家庭教育的不合时宜,必须抛弃的道理:
  在公交车或地铁上给老人让座是一种美德,这句话没错。但不让座,就是品德有亏的坏孩子吗?孩子们的想法是:同样买票坐车,凭什么我要让座?为何我必须接受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要求?
  北京奥运期间曾经通过宣传教育,甚至是专人在现场动员,要青年向老人让座,当时为了表现“北京人的风采”,年轻人多数做到了,但过后呢?时过境迁,何以为继?如果我们换另一种思维:老人忙碌工作了一辈子,为我们的国家社会作出贡献,我们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因此对他们有感恩之心。那么,让座是表达感恩的一种方式,我们做得到,为什么不做呢?这么说,孩子们听得懂,听得舒服,就可能不去想一时的得失,而主动去做了。
  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不容有“另一种思维”的。在家庭中,家长不只是权威的象征,更是家庭悲喜剧的监制、编剧、导演兼主角,他的思想和意志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文化和发展方向;而作为孩子,他只能是配角,怎样演好这个配角,包括台词、动作以及剧情发展,完全听命于家长。即使因为观众的要求或票房的需要,作为配角,也没有自主权。于是我们看到的是:
  1.孩子是父母亲的私有财产,父母爱子女,尽管爱是无偿的,但父母要求看到预期的收获: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
  2.父母的价值观就是家庭的道德标准,孩子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上述两个前提下,孩子的成长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于是产生了3个发展倾向:
  1.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是沿着两条平行线前进,可以有互动,但没有交集点;
  2. 因为只看结果,孩子的心智成长毋需关注,个性发展、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忽略;
  3. 父母的学习就是迎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向,于是急功近利成为教育子女的思想指引。
  这样的结果,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定位,也失去了个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生理想,随之而来的发展,就是和父母长期的矛盾与冲突。不管这些矛盾与冲突的根源来自人际关系还是社会适应,都永远无法达成一致,于是父母越来越焦虑,预期的收获如责任感、孝顺,都一一落空了。
  传统家庭教育不能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的病源在于它没有一套客观的标准,家长的努力完全建立在个人的意愿,于是,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脱离传统家庭文化的独生子女,在当上父母之后,完全没有养儿育女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情况下,一套科学化、符合发展规律的育儿及子女教养理念和发展策略,就显得既重要而必要了。
  “与孩子共同成长”就是现代父母所需要的“神功”。从教育的本质来说,这就是“亲子教育”;从实践的过程看,就是“互动”;良好的互动建立在沟通技巧上,沟通技巧的指导是教育理念,沟通的核心思想是“同理心”,实施子女教养的手段是“体验式学习”。
  “亲子教育”不是新理论,在英美和德国,教育家已经努力了二十年,这些国家的国民自由民主思想根基深厚,加上宗教信仰作为普世价值的唯一标准,父母们都认为子女是上帝的恩赐,是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所以抚育和教养子女是上帝赋予的责任,尽责是感恩,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平等互动、接受孩子的特质都不成问题,需要学习的仅仅是沟通技术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我们的文化和人文环境没有这种特质,所以同样采用“亲子教育”这个概念,却必须注入一些新的,有效可行的元素。因此,我认为取代传统家庭教育的“亲子教育”就是“亲子互动教育”,而落实这项教育是双向并进的,家长必须学习,在学习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它和传统家庭教育的区别是:
  1. 家长必须学习,以客观的存在和前卫的教育理念取代自己的主观愿望;
  2. 以平等和责任感来接纳子女,通过良好的互动协助子女成长;
  3. 不采用“管教”,而以同理心作为互动的纽带;
  4. 不采用价值植入的模式,以心智成长作为培养子女成才的手段;
  5. 不强调回报式的“孝道”,以感恩之心推动敬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快速链接
家校联系
留言反馈
大事记
校长信箱
 
 
Copyright 2009 石板冲乡中心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0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设计制作:龙讯科技 皖ICP备07503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