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石板冲乡中心学校网站!
首 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研究


初中英语新课改浅谈

【字体: 】【2011-9-19】 【作者/来源 李光银】 【阅读: 次】 【关 闭
                                                              初中英语新课改浅谈
在这几年的新课改教学中,我发现新课改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学生比以往更加好学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课堂上越来越普及并逐步地往纵向推广开来,但英语课新课改使学生的两极分化从初一就开始凸显。这样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无疑增大了新授课的难度。如何更加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捕捉到不同学生的思维发散点等等,都是通过课改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人现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及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特点,我对初中英语新课改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新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新目标英语是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改编的初中英语教材,不可否认它吸收并采取了国外在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上的不少优点,但其中不少章节只是将国外教材的内容稍做改动,甚至是直接搬过来。无疑编者的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力。
然而,初一的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好的自制力使自己对毫不熟悉的东西感兴趣。又因条件所限,学生没有网络可查,又怎么进行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对于比萨饼进行各种调查呢?如果教师将其变为中国的饺子或面条,不就显得通俗易懂了吗?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教师领学生纸上谈兵,又怎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牢固呢?因此,我个人认为,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章节只适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应于小城镇与广大农村。
二、小学知识与课改后初中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不妨先举例来说明一下吧!我在刚接手七年级班级英语教学时,为了了解一下学生在小学的英语学习水平,在第一堂课让学生默写了一下26个英语字母,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只有十个人全对,其中还有部分学生是胡乱写或交空白卷的。他们中好多人连读也不能全读对,或者将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混淆了。殊不知,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而英语只是副科。虽然我乡所有小学均开设英语课程,但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不一。从学校到家长乃至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的英语考试非常简单,随然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是“优”或“良”,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初中实行新课改已经好几年了,而小学实行课改才刚开始。这就使好几级学生学习出现“课改真空”,因而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双方已经脱节;加上许多人认为,这与小学英语学好与否没有关系,反正上初中以后仍要从头开始学。这也就将英语教学的所有压力都留给了初中英语教师,使小学英语教育形同虚设。可见初中教师真是任重而道远;他们承受着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学生家长、学生以及自身生存与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少学生升初中时英语水平几乎为零,而新目标英语词汇量而难,话题范围广,且初中开设的科目众多,各科压力大,时间紧,因此许多学生一接触英语有畏难情绪;而对大班额,教师精力又有限,如果家长配合不好,孩子往往会落伍,以后再想弥补真是难于上青天。如此一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岂不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新教材的词汇量过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新目标英语”初一阶段的词汇量就超过了1000(而原来初中毕业时,英语大纲规定的词汇量也不过800多个),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达到的水平(学习本级话题范围内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在这里又无法实现,因而学生上初一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如Californian, competition, conversational, exhibition, experience,lemonade, traditional等等,并不是说所有学生都记不住这些词,而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难以记忆。面对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单词,即使孩子的求知欲再强,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而教师如果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也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

 
快速链接
家校联系
留言反馈
大事记
校长信箱
 
 
Copyright 2009 石板冲乡中心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0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设计制作:龙讯科技 皖ICP备07503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