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教具与学具: 1、教具:多媒体软件、一张纸,一个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等。 2、学具:白纸1张、尺子、两根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三角板)那它为什么叫三角板呢?(因为它有三个角)是的,因为它有三个角,那我就请一位同学上来找一找,这三个角在哪里?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出示课题)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 小朋友,刚才你们发现了上面都有什么了呢?(角) 二 导入探究,学习新知。 1、折一折、摸一摸 (1)折一折 教师:下面我们就自己动手折一个角,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的纸想办法把它折成一个角,可以自己折,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折。 (2)摸一摸 师:同学们都折好了,那就请你闭上眼睛,请摸一摸你手里的角,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感受“顶点”是尖尖的,而“两边”直直的。同时教师板书画一个角,让学生注意画角的过程。 2、认一认 (1)认识角的各个部分。 ①介绍角的组成。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角,说明“尖尖的”是角的顶点,“直直的”两边是角的两边,同时板书。 ②介绍角的表示方法。 接着告诉学生在两条边之间画“﹚”表示角。 ③介绍角的读写法。 同学们,我们能不能给这角起个名字呢? 教师板书:“记作:∠1 读作:角1”,教师带读一遍。注意让学生观察“∠”和“<”,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2)拿出三角板,让学生把三角板的三个角编上号。 (3)让学生拿自己的数学书,找出书的角,并且编上号。 (4)让学生将自己折的角放在桌子上,指一指,同桌之间互相说 说角的组成部分的名称,并用 “)”标出角。 3.指一指。(课本第67页的“指一指”) 让学生在书上标出有多少个角。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并讲解。在五角星图中,学生只要说出5个角就可以了,如果发现学生更多的角,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4.做一做。 (1)教师出示2根硬纸条,让学生思考如何能让这些东西做成一个角。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2)让学生观察这个活动角,并说一说这个角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活动角可大可小。 (3)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5.比一比。 (1)教师要学生拿出他们的活动角与自己的活动角比较,看看谁的角更大。(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的角两边比较长,就回答老师的角会更大。)指名学生和老师的角比较,并说说理由。教师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2)课件出示两个角,让学生观察比较。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会说直接用眼判断的。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叠的过程,告诉学生这就是重叠法,重叠法就是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也对齐,再比一比哪个角大。 三、巩固练习 判断 (1)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 ) (2)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 ) (3)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在我们的家里和教室里找一找角,看谁找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