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石板冲乡中心学校网站!
首 页 > 教师风采 > 佳作选萃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文化教育视阈下的绿色发展
【字体: 】【2014-12-15】 【作者/来源 耿天忠】 【阅读: 次】 【关 闭
        欣闻我市目前正在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很显然,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有力响应,在中观指导层面上,对我市乃至裕安区的未来发展价值重大,意义非凡。“绿色发展”的理念非常宽宏,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文明、制度建设等诸多领域,难以一言蔽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主要是从文化教育的视角、在微观层面上来考察、思考“绿色发展”的理念内涵、价值意义与实践可能。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感悟与实践记录,不足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不容忽视的文化教育影响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文明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绿色的、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迫切地期盼着享受更高质量更为文明的生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的形象表达。然而,现实处境怎么样呢?似乎并不像口号那样二者兼顾:既掘得了金山银山,也保住了绿水青山。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单线粗放发展,堆金积玉的背后是绿水变污水,青山变秃山。这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尤其让人痛心。
人们从中国当下现实处境中,从国际上某些发达国家惨痛的前车之鉴中,抬起头来,更审慎地呼求各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绿色发展。但是,何为绿色发展?怎么绿色发展?都是摆在眼前亟待解决却悬而未决的事情。当理论付诸实践,社会理想迎头撞上中国现实,说实话,这并非易事,而是千头万绪,非常棘手。
      我更关心的绿色发展,其实是文化教育视角下的绿色发展,即如何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去实现绿色发展的可能。我的目标是学生;我的实践过程是教育教学、文化传授的过程;我希望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能够为孩子们的心灵播种绿色发展的种芽,期待来日开出奇花、结成香果。
    这里就涉及了一个文化教育影响力估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绿色发展”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它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这是个普世的概念,人尽皆知。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企业,对此置若罔闻,甚至阳奉阴违,还在那里蒙着眼睛搞经济的单线发展、资源的竭泽而渔式开掘呢?事实很明显,他们缺少真心实意地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与理解,与之有着情感的隔膜。这固然与一些不好的社会氛围有关,如物质高速发展物欲迅速膨胀而精神脱节等问题。但是另一面,追根溯源,恐怕不能不说与我们的文化教育有脱不了的干系。
     一个孩子幼儿园时期,在启蒙老师的教导下,养成了勤洗手的好习惯。这个小小的、不经意的习惯,让他受益终生;一个喜欢聚众赌博乌烟瘴气的家庭,在此环境长大的孩子,恐怕学业之途坎坷,还养成了不少坏毛病。这些必将成为他人生路上的障碍;推而广之,一个时代的人们,如果不能接受到科学的教育、有益的培养,你又怎么去奢求他们长大后目光远大、力行绿色发展呢?因而,我们要绿色发展,不仅仅要考虑当下,还要考虑未来,没有未来的短暂绿色之火是微弱的,不足以烧成燎原之势,一吹就灭;我们也不仅仅去关注经济的绿色发展,还要去关注文化教育的绿色发展,因为二者是有着源流关系的,正本清源才能源远流长。这一切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互相联系的观点。
    同时,文化教育的绿色发展也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知识理念的教育,也涉及到人格情感的培养呵护,关系到孩子们的安全与健康幸福成长。一个孩子的幸福往往关涉到一个家庭的幸福,那么千千万万孩子的安全健康成长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增长。由此观之,怎么去强调文化教育上的绿色发展都不过分,其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既在当下,又在未来。
       绿色理论书写的支撑
    我们在逻辑、情感上认识了文化教育“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下一步是付诸实践,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印证、完善、发展它。事实上,放眼国内外,已经有许多人走在了我们的前头,并且总结提炼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这些资源理当成为我们文化教育绿色发展的内在支撑,起到理论指导实际教学的作用。
    比如与学校语文教育有关的生态批评理论,就很有价值。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生态批评就已经是一个自觉的文学批评标准。1991年的时候,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召开了以“生态批评:文学研究的绿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年又成立了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去促成“有关人类与自然世界关系思想与文学信息的交流”,还创立了一本名叫《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的生态批评杂志。在我国文艺理论界,生态批评也是一个热门的理论,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先后出版了《生态文艺学》、《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等著作。这些多是高校学者所著,显示了文化角度下对生态绿色发展的关注。这些关注中,有的力图破解“人类中心主义”,以生态平等的观念去看待自然万物;有倡导站在生态自然立场去反思人类存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明取向;还有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平衡问题的。这些从生态原则出发的文学评论方法,虽然在理论界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是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知之甚少,也缺乏课堂上文本解读的有效操练,实在非常可惜。像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口袋》、《金蝉脱壳》,初中课文入选的沈石溪动物小说《斑羚飞度》等,都可以利用其观点角度切入,为语文教学课堂输入新鲜血液。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也受到了绿色发展文化的无形濡染,今日的素质,将助益明天的能力。我们目今缺少的,正是这种宝贵理论资源与一线教学的有效转化,不知道多少有益的理论正因为这种“束之高阁”而白白丧失了现实作用!
      让我感到高兴的是,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一个更具权威性的绿色发展理论资源。如果说过去的应试考试是灰色教育的话,今天的教育在倡导的无疑是既要文化知识又要能力素质的绿色教育。一轮轮的课改活动此起彼伏,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永无止境,就我看来,与“绿色发展”四个字恐怕都息息相关。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现状是“换汤不换药”,素质教育被悬置了,被误读了,变成了浮泛的一纸空文,一个消散在风中大而无当的口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要具备“文化选择能力”;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又进一步指出“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的第四条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在这本薄薄的纲领性小册子里,还提到这种课程之所以开放而富有活力,要因地制宜,“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放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我所援引的一切,无不可以与“绿色发展”挂上钩,搭上线。这些国家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为文化教育的绿色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与支持。
 囿于个人的知识能力与学科局限,我所看到的基本上只是教育中语文学科与绿色发展的联系,只是理论支撑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理论联系点、支撑点,还有待教育同仁的集体挖掘、发见。我只能说,正是诸如生态批评、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等这些绿色理论的书写,才有力地支撑了文化教育的绿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文化教育的发展不能是盲目的乱刮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还可以对实践具有能动指导作用。教育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寻求理论支撑,正是为我们的文化教育树立了靶心,绘出了蓝图。
       实践策略的设计与相关案例
     就任于清华大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东北师大中文系教授赵谦翔,提出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意义的概念“绿色语文”,并出版了其教学实践论著《绿色语文案例集锦》、《绿色作文实例实说》等。这些实践色彩强烈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一些课堂实录与教学案例。阅读其中的师生言行,你会发现“绿色发展”的生命在其中如何自然地流淌、澎湃着。赵老师其实也是在经历一段灰色的应试教育之后,绝地挥戈反击的。他在打油诗《“教”之我省》写到:“自古大师皆务本,从来腐儒事急功”,有力讽刺了急功近利的灰色教育。赵老师的先行实践经验给了我诸多启发,结合笔者日常的教学感受,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一些策略去实现文化教育的绿色“生长”。
    一、   关注所有学生学习:恕让与帮扶
     前不久我读到了一封学生写给我妻子的信,我的妻子是一名英语老师。读完之后,我对她说:“看,这就是职业幸福感,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信件内容如下:
 亲爱的老师,我们喜欢你!
     老师,您知道吗?即使是短短半个学期,也让我们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您,因为您,我们认为English is very interesting!我们有时候真是不懂事,常常让您气得不得了,可是你却没有打过我们一下。您既是严师,又像慈母,我很舍不得您,希望以后有缘还会相见!
  还有啊,老师,您给我起的名字,我很喜欢——韩亚美嘛,代表我天真可爱、善良美丽嘛,以后不如您就叫我韩亚美!
  老师,以后您可千万别忘记我呀!不管以后在哪里学习或是工作,我会永远记得您的。最后,我要送上我的祝福:工作顺顺利利,家庭幸福满意,一生平安顺利,坚持锻炼永葆美丽噢!
                             韩亚兰(外号:“韩亚美)
     妻子告诉我,因为只带了他们最后一学期,所以常常叫错名字。然而在信件中,我能看得出,学生因为喜欢老师甚至欣然接受老师的误识名字,很是有趣。我问妻子诀窍,妻子只是告诉我她只是将心比心,并不把成绩当成衡量学生唯一的标准,尽心尽意教她的书而已,并无诀窍。多年的语文学习,让我也越来越感觉到:语言乃至各学科知识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我们的老师们,总是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需要。他们要的,是好玩的、形象的、带情感的知识,而不是冷冰冰的一大堆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毕竟他们是孩子呀!一种知识的接受消化,不同的孩子也许需要的时间并不一样;一种文化的思路、解读,也许并非一言堂上的标准答案,换种学生视角,也许世界更宽广。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护所有的学生呢?有什么理由不去宽恕他们、让他们、等他们、帮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呢?这一点,对所谓的“后进生”尤其重要。一片叶子不是春天,满眼葱茏才觉春光明媚。
二、   关注校园活动:平等的身份,丰富的形式
 其实,不仅仅在学习上我们需要这种宽恕与帮扶,在生活中也需要平等的视角、丰富的形式去催化学生。学习说到底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仅仅是为未来做准备,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当下。我们的许多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说辞就是“为了美好的未来,同学们需要刻苦努力学习”,我们推崇的格言也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而不是“乐作舟”。然而美好未来总是遥遥无期,现实苦难总是连绵不断,学习似乎阻断了当下一切美好的生活想象。
     课余生活,是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老师们需要致力的地方。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容易提升,更多的细节却更困难: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安全卫生吗?吃得美味可口吗?孩子们校服穿得暖,穿得大方得体、阳光美丽吗?学校的一片草地,一个墙角,一块温馨告示牌,一次趣味国旗下讲话……
     一个只讲求学习考试的学校,最终搞不好学习,最多培养一批对学习厌弃透顶的麻木考试机器而已;一个抹杀所有业余丰富校园活动或者仅仅搞走过场形式活动的学校,也只是在助长社会浮躁氛围,为未来储存“形式主义人才”罢了。听听学生们的意见,而不是误导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业余生活,并给予更多的丰富形式,让他们感到生活的快乐、充实、精美;能看到生活与课堂的联系,看到短暂功利教育与可持续绿色发展教育截然区分,是每个有志气的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应有觉悟。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并“吾与点也”,其庶几近乎?!
    三、   关注社会自然联系:大教育,大视角
    从前的教育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要求学生去关注自然与社会的变化,其结果是培养一大批迂腐的读书人。现在的社会,现代的教育,再这样做,恐怕就说不过去了。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许多老师还在谆谆教诲学生不要去“闻窗外事”?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还固执认为课堂是与自然社会封闭的?甚至有的孩子用顺口溜不无调侃地说道:“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当考试成为老师最后的唯一的法宝,我们性格各异精彩各异的学生只能被分数挤压成扁平划一的“人”!也许,这里头还需要大量选择的功夫,引导的功夫去做,但是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
    我的亲身经历中,也有类似的事情。高中那会,我对英语讨厌极了,连对平日里说话带“ok”的人都很反感。自然,我的英语成绩也糟糕透了。当时有位罗姓英语老师,做了一件很细微的事情,对我后来的英语学习乃至所有学习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都要放一首优美的英文歌曲,每次都把歌词抄写在黑板上,一周换一首新歌。说实话,我看不懂,也听不懂哪歌曲,只是觉得有趣,似乎并无大的作用。可是那些歌曲(其中有乡村民谣,街头摇滚,影视金曲,足球歌曲)的旋律,说来奇怪,到现在我还能记得一些,偶尔似是而非哼几句。说实话,那位英语老师以及之前之后的英语老师教给我的所有语法知识、单词,我似乎都知之甚少,很对不起他们的辛勤的劳动。但是从英文歌曲上,我渐渐觉得了英语似乎不是那么讨厌,有时候它的发音也蛮美的。我凭着微弱的基础,战战兢兢地在早晚自习自学,我曾嘲笑自己的英语“外国人听着是汉语,中国人听着像外语”,我在高考前半猜半读了好多本“书虫系列”的英文小说,我甚至直到现在都很喜欢看原声版的英文电影,虽然依旧听不懂。我的世界被种下了一颗种子,被打开了一扇门,让我能跌跌绊绊自己走路,自己开放,自己睁开眼睛看世界。“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世界有什么好玩的事情,让我再睡不下去了,决定睁开新奇的眼睛。当时也有许多同学认为那些五分钟的英文歌玩物丧志,当时的我也认为无可无不可,多年以后才惊觉这个“宝贵的五分钟”对我的重要我的好!感谢你,我的英文老师!
  无独有偶,特级语文教师赵谦翔也曾将《东方时空》请入自己的课堂,据说效果显著、收获颇丰。我大学时代一位有魅力的当代文学老师,也让我们每节课前作几分钟的演讲,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大学回忆。江苏也有个名校长高万祥,常常请一些学者作家直接进入课堂,举行讲座。也许我们的能力有限,作为有大小,但是这种打通课堂与自然、社会的绿色方法,值得我们思考。本市的一位语文前辈张初吴老师对我说:“你即使能教出一个150分的语文考生,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如果他一毕业,一走出校门,就不再阅读,不再写作,不再爱语文的话。”也许,“敲门砖”式的学习,让我们学生爱的翅膀实在太沉重,太沉重。也许,我们压根儿没有爱过哪一门学科,哪怕我们的手里攥着满把高分!
        绿色之思的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只有了孩子的学习生活顺利、成长健康,才能让父母们踏踏实实工作,创造社会价值,盘活经济;反过来,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的生态文明大气候,并非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绿色的发展,首先需要培养拥有绿色意识的合格公民们。在这里,绿色教育的先行,就尤为重要。从长远看,绿色发展的教育不止是生态建设的有力保障,而且本来就是绿色发展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放飞金色梦想”,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逢此政策暖心、春风骀荡,乘着时代改革的翻波涌浪,我们快行动起来吧!共同筑梦中国,各尽一份心力,将教育的葱茏长虹搭建到孩子们心灵的福地里,把绿色发展的硕果馈赠给这片多情的红土地!
(裕安区石板冲初中 卢瑞 )
       
 
快速链接
家校联系
留言反馈
大事记
校长信箱
 
 
Copyright 2009 石板冲乡中心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0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设计制作:龙讯科技 皖ICP备07503230号